学院官网在线捐赠教育发展基金会
校友风采
校友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风采 >校友专访

用匠心诠释极致,用雕塑惊艳城市 ——深圳艺术家杨光校友

发布时间:2023-03-21 10:17:16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4743次



        杨光,男,艺术家,1974年3月出生,1997年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毕业;2001年考取华南师范 大学美术系毕业(自考)本科学历;2002年考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 职称为副高;原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现任艺术总监,服务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城市景 观规划设计院;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学校开阔、自由、先进的学习环境条件,使杨光拥有扎实的电脑运用技能基础,同时让他产生对艺术的执 着与热爱。在校期间,他坚信,不懈努力终究会使梦想开花结果,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掌握娴熟的电脑绘图 技术,为他培养职业优势并辅助他进行艺术创作方面一系列的呈现。在职业的旅途中,他一直坚守着一份真 诚、坚定与执着,在跌跌撞撞中仍旧坚持不懈,昂首挺胸向前走!
所获荣誉:
2020《未来石》获第十四届广东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铜奖
2014《另外的景观之三》获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青年新锐”奖
2013获美术报“2013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3获南方都市报“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奖
2013入围“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雕塑”奖项
2011《相望》获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

2008《新盆景》获广东雕塑大展提名奖

专注工作,硕果累累
        杨光于1999年6月进入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 圳雕塑院)。这21年来,他在单位一直从事专业创 作,具体负责环境景观设计、雕塑设计、雕塑工程施 工管理等工作,参与雕塑院全部的雕塑项目,其中包 括大型公共艺术《深圳人的一天》施工管理,深圳市 东门老街景观雕塑设计,深圳东湖公园匙羹山景观设 计,深圳市沙头角中英界的景观雕塑设计,珠海香洲 区文化广场景观雕塑设计,深圳抗非典纪念雕塑设 计,深圳市华强北的景观雕塑设计,东莞行政文化中 心雕塑设计,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景观雕塑设 计,世博园南山园景观雕塑设计,攀枝花市公共艺术规 划,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园浮雕项目,深圳“地 铁美术馆”公共艺术项目,深圳公共雕塑展项目等。

        在深圳,我们可以看到杨光坚持独立的创作和思 考,一直在艺术道路上默默前行,完成大量城市公共 艺术创作。《源》立于深圳市东湖公园,《九七》回 归雕塑立于深圳市中心公园,《水鸟》雕塑立于深圳 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大运项目《连接》立于深圳大 运会展馆,《另外的景观》位于南山来福士广场,《联 结》位于皇岗口岸地铁站,《四季》《生长》位于车公 庙地铁站,《寻找》立于深圳坪山中心公园等等。



匠人•匠心•匠魂


        作为一个在深圳长大的艺术家,对杨光这一代人 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他们亲身感受深圳飞谏现代化 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化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巨变。 支撑深圳这座城市变化的,还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 工业化,而是建立在以电子工业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业 化以及信息化,这是深圳城市的特点,也是生活在深 圳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最为感同身受的地方。杨光这代 人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给城市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好处 和便利,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迅谏的变化,对比的强 烈,他们同时又深刻地感受到了问题的另一面,现代 化、高科技给时代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 果。
        杨光表示,他毕业以来潜心钻研专业,将学校的 专业知识、生活的灵感和社会关注点相结合。他说 “艺术的问题思考表达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我的 作品始终围绕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当代 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幵;其二,我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下 社会材料的问题,着力进行新材料语言可能性的尝 试。基于这两个问题,我的作品持续而又专注,其结 果是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两大雕塑系列:新盆景系 列和电子废弃物系列。”在参观杨光的作品后,不难 术的不断探索与精神追求与更多人分享与交流。其作 品参加的重要展览包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雕 塑展,第二、三届中国雕塑大展,2013大同国际雕塑 双年展,首届“刘幵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南戴河国 际雕塑展,首届广东雕塑大展,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 术大展,“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上海国 际雕塑年度展等。他的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 馆、关山月美术馆、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山东省美术 馆、芜湖国际雕塑公园等机构收藏。
发现,他的作品体现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杨光说“艺术家需要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转变观 念,重新幵辟出新的材料渠道。”
        杨光是国内艺术家中,最早使用活的树木作为雕 塑材料的艺术家之一。他对这一课题探索持续了十余 年,在他坚持探索下,活树木转化为生态材料,继而 为生态雕塑的概念提供有力的作品佐证。同时,活树 木也成为他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杨光的智慧在于他 巧妙地采用了盆景的形式,他借用了盆景的方式,对 岭南人情有独钟的盆景进行了转化。他让工业文明时 代最典型的金属材料“不锈钢”作为盆景的外部载 体,让土壤、活的树木与之并列、交错、组合,形成 了科技与自然,金属与生态的对比。它给人的联想 是,人为的、装饰的、光亮的、夸张的工业文明和自 然的、生长的、緑色的、生态的文明形态之间所存在 的矛盾和冲突,它甚至还能引发出生长和压抑、自由 和束缚、冷漠和温馨的各种视觉联想。在十余年的创 作中,需要耐心地养护、造型。
        在深圳这种寸土寸金的环境下,他最难忘的就是 多次的工作室搬迁,大量的材料及作品迁移,需要在 工作中抽出更多宝贵时间及巨大财力物力,更需要在 一次次的创作环境的建设、打造、迁移中重整心态, 这是深圳这片土地上艺术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呈现 出新时代匠心精神的不易。

杨光的另一个雕塑系列是电子废弃物系列——废 弃电路板,这是杨光发现的又一种特殊的创作材料。 这些废弃的电路板是电子工业产品使用过后所产生的 工业垃圾,杨光利用它们作为材料进行雕塑创作,变 废为宝,进行资源转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幵辟了一


饮水思源,感恩母校
        最后,杨光给师弟师妹们提出些许建议,他说 “在深职院的时光,是最快乐、影响最深的三年。难 以忘记的是,字校老师对我的关爱,对我专业方面的 循循善诱,一直鼓励我去寻找自己的方向。感谢深职 院的老师们!我作为一名深职院环艺专业毕业的艺术 家,是多么的’不务正业’,但我的’不务正业’源 于我对艺术的热爱。

        但是,如果只是口头说说,不付出实 条新的创作材料来源的渠道。同时,他利用电路板特 殊的肌理和质感,化腐朽为神奇,挖掘这种材料的表 现力,呈现出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美丽”。
        在与杨光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他也通过专业技能 积极参与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他曾带领团队为深圳 地铁集团策划构建了“深圳地铁美术馆”,以艺术展 览策划执行的概念融入深圳地铁文化建设中。在满足 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深圳包容、幵放的精 神,这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公共精神,还容纳了创新的 表达和对未来的畅想,阅读深圳地铁的文化艺术建设 所带来的“都市的诗意”。
        际的努力,又何来的成功?世界上哪一个名人的成就 是白白获得的?哪一个不是在挫折之中成长?哪一个 不是跌倒后再爬起?哪一个不是有舍才有得?我认 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付出 行动。爱好犹如风帆,我们上了船,当风来临,我们 便可扬帆启航;爱好犹如鲜花,我们酿好了蜜,有人 采走我的蜜,我方会结下硕果。相信师弟师妹们,在 字业、工作事业上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持之 以恒,最终才能到达胜利彼岸。”